大年初一,烏茲別克斯坦的200臺BRT訂單正式簽約落地后,在各部門加班加點通力配合下,200臺BRT訂單投產前的問題被逐項解決,正式投產。
該批18米的車型為頂置氣瓶車,車輛長度長、很多物料需要吊裝,生產難度遠大于普通的公交車型。交付中心各部門、各產線集思廣益,提前做好預案,用許多別出心裁的方式將一個個生產難題斬于馬下!焊裝產線積極調整生產模式,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生產管理部聯合工藝設備部對現有設備進行改進,提升了車輛防腐品質;總裝產線實施創新舉措,并靈活調動人力物力,最終克服了氣瓶補裝難題,實現氣瓶的快速補裝。





各產線生產過程
在多方努力下,200臺訂單車型按時完成生產,準備交付。3月8日,公司舉辦了盛大的交車儀式,嶄新的18米BRT公交車陸續從廈門出發,沿著“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向西,駛向5000多公里外的目的地——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
空中護航——鋪平通關之路的“空中飛人”
烏茲別克斯坦項目的貿易條款(下文簡稱“條款”)要求我司負責200臺車從廈門工廠運送至中國口岸,并經第三國轉運后送至烏茲首都塔什干。為了確保車輛的順利通關,海外營銷管理部迅速組織物流關務團隊赴新疆各口岸調研通關效率及境外路況。團隊在新疆的邊界多番輾轉、先后調查了喀什、伊爾克什坦、阿拉山口、霍爾果斯等出關口岸,查驗不同口岸的路況和通關效率等問題。通過現場查驗,團隊最終確定霍爾果斯口岸的路況符合需求,且其綠色通關通道可以有效保障及時交車。
霍爾果斯口岸位于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是我國西部第二大陸路口岸,也是我國與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開展經濟、文化交流的橋頭堡和國際大通道,在“承東啟西”過程中發揮著及其重要的作用。按照條款要求,4月底所有車輛必須出境。三月初,霍爾果斯口岸積壓車輛達6000余輛,口岸每日僅通過60-70輛車。若是正常排隊過岸,需要等待2個月的時間,若想提前通關則會產生高昂的通關費用,大幅增加物流成本。通過與霍爾果斯海關、口岸辦等單位深入交流,團隊確定綠色通道是保障交車的必爭關鍵。但獲得綠色通道并非易事,團隊當即決定返廈處理綠色通道申請事宜,時間緊急,最快的航班只有飛往西安中轉的紅眼航班,幾人凌晨抵達西安機場后,在機場內繼續通宵撰寫相關申報材料,直至早上八點坐上后半段航班飛回廈門。

霍爾果斯口岸海關卡口
返廈后,海外綜合管理部立即商請廈門市商務局、廈門集同海關、商務部歐亞司、烏茲別克斯坦駐中國大使館、烏魯木齊外事辦等單位支持,同時幾乎每天往返于各政府單位跟進發函進展。在多方牽頭下,獲取到了國務院物流保通保暢工作領導小組的支持,成功向口岸發函尋求綠色通道。在明確函件已發出后,團隊當即再次飛赴新疆,與霍爾果斯口岸辦溝通通關事宜,最終成功獲取該項目的綠色通道,大幅減少運輸的時間成本和通關費用,使得該項目按期交車由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霍爾果斯國門
順利通過通關考驗后,團隊迎來了新的運輸難題:一方面物流運輸報價居高不下,團隊須爭取最優運價,另一方面長路漫漫,團隊必須制定最優的運輸方案,確保18米車境外運輸安全順利。
團隊二次前往新疆,在洽談通關事宜的同時,姚芳艷與同事鄭標每天在口岸調研不同物流運輸方式的細節,比如境外運輸路線、路況、加氣方案、轉關手續、事故處理預案等。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掌握了物流運輸方面的信息后,團隊制定了最優運輸方案,立即搭乘航班飛回廈門同合作物流商洽談運費,最終以首次報價一半的價格達成運輸合作,為公司節省了千萬余元物流運輸成本。
地上護航——從東亞到中亞的一路狂飆
此次車輛發運分為兩程,第一程采用板送方式由廈門發往新疆霍爾果斯口岸;第二程采用駕送的方式,在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土地上行駛1300多公里,送至塔什干交付。此次駕送,需要把車輛送出國界,而我司尚無境外運輸的經驗。面對這一段全新的挑戰,海外售后服務部為此做了周密準備,分別派出了兩批團隊保障車輛交付。
此次送車第一程雖為板送,但幾千公里的路程,空中的砂石對車體造成了一定損傷。客戶服務中心駐外服務工程師楊軍在新疆為同事們準備好了售后支持,提前聯系好當地服務站,及時對車輛進行外觀修復。同時,海外售后團隊盧茂福等人提前抵達哈薩克,在沿途加氣站情況尚未明確前,海外售后服務部也已提前做好預案,空運外接加氣管,以備不時之需;且考慮到車身較長,對加氣站要求較高,小的加氣站根本無法進入。經過一路的踩點磨合,在6個加氣站中最終確認了兩個加氣站作為我們的境外加氣站:一個在阿拉木圖城郊,一個在塔拉茲城郊。
值得一提的是,在塔拉茲城郊加氣站加氣時,車輛亮眼的造型和獨特的車長吸引了許多本地居民前來圍觀,眾人紛紛圍上車前觀摩試乘,還有人拿出手機和車輛合影。后遣車隊在途經塔拉茲市中心時,行駛的風景線也引發了全城人民的討論,晚上工作人員辦理住宿時,酒店人員語氣篤定地與之攀談:“那是你們中國的車吧,真好看”。憑借車隊的中國面孔和美觀大氣的新車型,相信這次送車車隊的身影也會在當地市民的心中留下一張別樣的中國名片。



在加氣站被本地居民圍觀
有了周全的計劃和準備,200臺車浩浩蕩蕩地分批發運了。第二批近10人的海外售后團隊曾綱、楊泉等人不日繼續出發,為車輛的交付保駕護航,歷時近一個多月的日夜兼程,最終成功地將200臺車輛交付至客戶手中。盧茂福在采訪中自豪地提到,此次駕送的司機們紛紛反饋我們18米公交的駕駛體驗很舒適。在路途中,盧茂福拿起手機拍攝下了送車途中的別樣美景——綠白相間的車隊成列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和一望無際的草原、白雪皚皚的叢山為伴。在如此的風景中前行,頗有“此去清風白日,自由道風景好”之感。



送車途中風景
按照以往報關方式,200臺車一次報關清關最為便捷,但此次車輛運輸時間長且不可控因素多,若個別車輛無法及時到達口岸,將影響整批車輛通關。為了將影響交車的風險降到最低,項目組決定,每臺車單獨制作單據、單獨報關!這意味著,業務員需制作200套報關資料、關務人員需進行200次申報、單證人員需制作200份議付材料,這個過程不容一點失誤!
面對如此巨大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海外團隊又一次迎難而上,加班加點、保質保量完成工作。因為他們知道,還有一班海外售后人員也烏茲現場對200臺車逐一進行PDI檢查、在艱苦的修車環境中逐一鉆到車底檢修、海外業務人員在現場與客戶逐一確認200份議付材料。
協力山成玉,同心土變金。終于,歷時近2個月,數十人團隊的多日奔波,5000多公里的保駕護航,這批18米BRT從溫暖濕潤的東南沿海,到寒冷干燥的中亞腹地,跨越三個國家、抵達“萬里之遙”的終點,為當地民眾帶去全新的出行體驗。至此,此次接力賽正式落下帷幕,在這場接力賽中,不論是春節前的市場調研和商務接待、春節期間的商務談判和簽約、還是節后開工生產和發運,都展現出了金龍人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也是金龍人“不畏艱難,超強紀律,高效作戰”負壓車精神的完美體現,相信在今后,金龍人也將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行,一路狂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