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郵票中的憲法和法律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八五”普法規劃實施的中期之年,也是國家第一部民法典實施的第三年。
日前,中央宣傳部、司法部、全國普法辦聯合印發《2023年“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主題宣傳方案》,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為主題,在全國組織開展第三個“民法典宣傳月”活動。
深入學習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突出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學習宣傳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福建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把民法典普法作為“八五”普法的重點內容,融入民法典實施全過程、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融入基層依法治理,打造民法典學習宣傳品牌,形成制度化、常態化宣傳局面。廣泛開展以民法典普法為重點的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促進民法典普法與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緊密結合。

2021年1月1日,為了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正式施行之日,國家郵政局發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施行》紀念郵票。該套郵票采用平面設計表現方式,設計主題明確,表現重點突出。畫面以紅色為主色調,莊嚴的國徽閃耀金色的光芒,圖案四周運用直線條表現出厚重典籍的視覺效果,強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嚴肅性、權威性,視覺效果大氣、莊重。

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高度重視民事法律制定實施。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在中央蘇區、陜甘寧邊區等局部地區就制定實施了涉及土地、婚姻、勞動、財經等方面的法律。我國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三次啟動民法典的制定,均無結果。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完善,編纂民法典的條件已經成熟。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順應實踐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期待,把編纂民法典擺上重要日程。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對編纂民法典作出部署。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系統整合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成熟的民事法律規范,汲取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優秀法律文化,借鑒了人類法治文明建設有益成果,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民法是民事領域的基礎性、綜合性法律。這部法律通過對我國現行的民事法律制度規范進行系統整合、編訂纂修,形成了一部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符合我國國情和實際,體例科學、結構嚴謹、規范合理、內容完整并協調一致的法典。
在新中國發行的郵票中,藏著許多憲法和法律,這些郵票具有特殊的意義。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召開,中國共產黨及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等單位的代表〈含候補代表) 共662人參加會議。這次會議代行了新中國的立法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洽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除序言外,共有7章60條;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決定了新中國的名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定于北平(1949年9月27日改名為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采用公元,國歌未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國旗定為五星紅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于1954年9月20日經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全票通過,因其在1954年頒布,故稱其為“五四憲法”,分序言,總綱,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旗、國徽、首都等5個部分,除序言外,共有條文106條。這部憲法以1949年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基礎,又是共同綱領的發展,鞏固了我國人民革命的成果和新中國建立以來政治上、經濟上的新勝利,并且反映了國家在過渡時期的根本要求和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愿望,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奠定了初步基礎,對動員和團結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發揮了巨大的指導作用。

1975年1月17日,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修改后的憲法,同年1月25日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紀念郵票第2枚主題為“新憲法誕生”。

1978年3月5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再次修改的憲法,在第五屆全國人大開幕當天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紀念郵票第2枚的主題為“人民的憲法”。

1982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四部憲法(現行憲法)在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正式通過并頒布。第四部憲法繼承和發展了1954年憲法的基本原則,總結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經驗,并吸收了國際經驗,是一部有中國特色、適應中國需要的根本大法。它明確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的設置和職責范圍、今后國家的根本任務等。其根本特點是,規定了我國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確定了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的基本方針。它規定,全國各族人民和一切組織,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這部憲法分為序言,總綱,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國旗、國歌、國徽、首都五個部分,共4章138條。

為紀念《》施行三十周年,2012年12月4日發行《第四部憲法公布施行三十周年》紀念郵票一套,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它集中反映各種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確認革命勝利成果和現實的民主政治,規定國家的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即社會制度、國家制度的原則和國家政權的組織以及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內容。國家內部政治力量的對比關系的變化對憲法的發展變化起著直接作用,同時國際關系也對憲法發展趨勢有所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于3月5日在北京召開。郵票畫面以北京人民大會堂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封面為主體形象,畫面背景表現了錦繡山河,象征廣大人民群眾,寓意在黨的領導下我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斷鞏固和發展,整體畫面簡潔、莊重、大氣,體現出憲法的崇高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性文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根據《》制定通過,《基本法》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的,確保國家對香港的基本方針政策得以實施。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制度和政策,包括、制度、有關保障居民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制度、行政管理、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制度,以及有關政策,均以《》的規定為依據。
1990年4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1990年4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六號公布,自1997年7月1日起施行。2021年3月30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閉幕。會議經表決,全票通過新修訂的《》、新修訂的《》,自2021年3月3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是特別行政區的憲制性文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根據《》制定通過,于1999年12月20日實施。
《基本法》規定澳門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制度,確保國家對澳門的基本方針政策得以實施。澳門特別行政區的制度和政策,包括社會、經濟制度、有關保障居民基本權利和自由的制度、行政管理、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制度,以及有關政策,均以《》的規定為依據。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三中增加全國性法律《》。

殘疾人是一個特殊群體,國家和社會應當給予特別的關懷和保障。1982年12月3日,第37屆聯合國大會決定,將1983~1992年確定為“聯合國殘疾人十年”,并通過了《關于殘疾人的世界行動綱領》。該行動綱領要求,會員國必須為達到各項目標建立必要的法律基礎和權威。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該法的制定和實施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殘疾人保障事業的高度關注,體現出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共享發展的理念,有利于促進全社會共同關愛殘疾人。

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中,人口問題始終是極為重要的問題。1982年9月1日黨的十二大報告將計劃生育確定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并在同年10月將其寫入憲法。實行計劃生育以來,我國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十五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該法施行以來,對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為適應我國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2015年和2021年,人口計劃生育法兩次進行修正,相繼確立全面兩孩政策、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

為紀念中國審計事業開展三十周年,中國郵政于2012年11月30日發行《中國審計》特種郵票,圖案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上疊印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意在告訴人們我國的一切法律都是依據憲法制定產生的。審計是由國家授權或接受委托的專職機構和人員,依照國家法規、審計準則和會計理論,運用專門的方法,對被審計單位的財政、財務收支、經營管理活動及相關資料的真實性、正確性、合規性、效益性進行審查和監督,評價經濟責任,鑒證經濟業務,用以維護財經法紀、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的一項獨立性的經濟監督活動。2021年10月23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三十一次會議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的決定》(主席令100號),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審計法》制定于1994年,1995年1月1日起施行,2006年作出第一次修改,此次為第二次修改。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近年來連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2009年,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啟動了“”的首批試點;201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之際,開展了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今天,全國所有地區將全部實施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標志著我國覆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的主要制度基本建立,數億城鄉居民都將納入社會養老保險體系,我們向著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在我國社會保障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新農保和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加強領導,精心組織,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在過去短短3年時間,全國城鄉參保總人數超過3.8億,其中有1億多老年人按月領取國家發放的。

1983年,國際消費者聯盟確定每年的3月15日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此后,每年3月15日世界各地的消費者組織舉行各種活動,推動保護消費者權益運動進一步發展。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消費者權益保護事業應運而生,不斷深入,并納入法制軌道。這不僅規范了經營者的行為,促進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全完善,也使廣大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在消費生活中得到了保障。新修訂施行的《消法》,立足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針對消費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對現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進行了重要完善。
3月15日,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一個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日子。2014年3月15日新修訂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儼然成為老百姓在生活維權的圭臬。為配合宣傳新修訂的《消法》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中國郵政發行《保護消費者權益》特種郵票,以宣傳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
我國有兩位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出現在郵票上。最高人民法院第一任院長
沈鈞儒先生和最高人民法院第二任院長董必武同志。

沈鈞儒(1875年1月2日-1963年6月11日),字秉甫,號衡山,浙江人,沈鈞儒祖居在嘉興城內南幫岸2號,現在改建成為。清光緒甲辰(1904)。沈鈞儒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法學家、社會活動家,被周恩來總理譽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幟”。1905年,入日本法政大學深造。1912年加入中國同盟會。1935年,他與宋慶齡等發起并組織了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積極開展抗日救亡運動,觸怒當局而遭入獄,為著名的救國會“七君子”領頭人。之后,他為反對內戰爭取和平,建立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作出了很大貢獻,是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始人之一。曾出席在柏林召開的國際民主法律工作者協會第五屆代表大會,當選為國際民主法律工作者協會副主席。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和民盟中央主席等職,為建國初期建立人民的法制體系做出了很大貢獻。

董必武(1886-1975),湖北紅安人。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家和法學家,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的奠基者,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政法委員會主任職務。1954年,參與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起草和修改工作,1954年9月,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1959年4月離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