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獅子景州塔,東光縣的鐵菩薩”,一直以來聞名遐邇。要游歷一個城市,感受當地人日常的生活方式,乘坐公交車是感受當地現代文明的窗口。
日前,河北滄州東光縣34輛海格新能源公交車陸續正式上線運營,成為當地的新鮮事兒,在百度東光貼吧炸開了鍋,許多人紛紛稱許、點贊。
東光進入大公交時代
近日,記者到東光縣也體驗了一把純電動公交出行。當時,記者乘坐的是火車站循環線路1路公交車,在乘坐期間,與司機交流開純電動公交車跟以前開傳統燃料車有何不同,司機說:“這個也沒有檔位,踩油門就走,比以前的柴油車好開太多了”。
對當地市民來說,如今的公交車與他們以往乘坐的傳統燃油車有著明顯的區別,“沒有柴油味了,而且沒啥噪音,還有空調,人多也不熱。剛開始上車,我還以為坐錯車了。”
東光縣市民之所以有如此感覺,是因為以前和現在的差距太大。在2013年之前,東光只有出租車和白色面包出租車,價格偏貴,而且稍偏的地方司機往往不愿意去。隨著東光城區的不斷發展和擴延,市民對于大公交車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此時恰逢滄州運輸集團股份公司(以下簡稱滄運集團)謀求轉型的檔口。隨著高鐵和城鐵的興起,傳統道路運輸企業蒙受了不小的沖擊,嚴峻的經營環境,倒逼道路運輸企業轉型升級,滄運集團深處其中也在積極謀求轉型,其欲以差異化競爭實現“公鐵競合”。和鐵路運輸互為補充,共同為當地百姓提供便捷完善的出行方案。
鐵路運輸業在分流道路運輸的同時,也給道路運輸的短途接駁帶來機遇,圍繞最后“一公里”服務,順應“城鄉客運一體化”趨勢,滄運集團大舉進入縣市公交業務領域,延伸產業鏈。而東光分公司則是滄運深化轉型的一個縮影。
自2013年,東光縣政府與滄運集團正式簽訂了合作開通城區公交協議后,東光縣告別此前交通秩序混亂差的負面形象,于2013年年底正式進入大公交時代,公交車也成為當地創建文明城市的一道流動的風景線。
這兩年間,滄運集團東光分公司緊跟市場和政策發展趨勢,充分利用國家鼓勵使用新能源車輛的資金補貼政策,更新換代了一批新能源公交車,逐步淘汰了此前污染較大的柴油車。
2015年,滄運集團向合作10多年的海格客車采購了34輛8米KLQ6850GEV和37輛7米KLQ6850GEV純電動公交車,以及11輛10米KLQ6109GAHE混合動力公交車。其中,有34輛8米的KLQ6850GEV純電動公交車在東光分公司運營。
公交車換新能源 為啥選海格?
之所以會選擇海格品牌,滄運集團東光分公司總經理朱軍華表示,主要是看中其產品的經濟性和安全性。
公交具有一定公益性特征,利潤率較低,雖然國家為鼓勵發展城鄉公交,出臺了一系列財政補貼政策,但是運營成本依然是公交企業經營成本的一大塊支出。“將傳統的燃料車替換成純電動客車,企業不僅減輕了車輛采購成本的壓力,運營成本更是降了50%到60%。”朱軍華指出,使用純電動客車,不僅為企業贏得了社會效益,而且還創造了經濟價值,大幅降低了企業的運營成本。
“白天充電,一度電不到6毛,晚上充一度電不到4毛。快充2個小時,慢充8個小時,充一次電能跑120公里,電量還能剩余40%以上。”朱軍華進一步解釋道,我們一般跑到120公里,電量剩余40%,就讓車輛回來充電,在運營測試的時候,其實車輛可以跑到150公里,電量依舊還有富余,足夠返回總站充電。
目前東光城區已有5條公交線路在運行,最長的一條線路最長距離不過10公里,每天來回十五六趟,充一次電,完成當天的運營任務綽綽有余。不過,盡管如此,謹慎的朱軍華仍然備了一輛車,以應對高峰運力。
朱軍華坦言,選擇海格純電動公交車,主要是看重它的安全性能。據了解,在東光運營的這34輛KLQ6850GEV純電動車型,是海格客車在純電動客車領域的鼎力之作。
它擁有成熟的整車技術路線及電池匹配技術,搭載的動力電池可同時驅動電動轉向、電動氣泵及車載空調。該車搭載高功率密度、低速大扭矩海格同步永磁電機,峰值扭矩可達1500N.m,同時比同級別交流異步電機輕30%,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扭矩大的特點。
此外,該產品擁有多種電池運營匹配技術,電池能量密度高、循環壽命長,快充電池深充深放次數超過10000次。當電池溫度異常時,該車型可直接在電池倉噴射惰性氣體滅火,同時切斷電力,具備出色的安全性能。
海格于1999年就開始新能源產品的研發工作,做足技術積累,成立了海格新能源研究所、新能源汽車電控系統科技公司,推出了4-12米全系列的新能源客車產品,覆蓋公交、團體、短途客運、旅游、物流等多個市場。
產品優劣,行勝于言。截至2015年底,海格已累計推廣新能源客車22,000輛,推廣的產品每年可節油8600萬升,節氣1.9億Nm3(標方),每年可為用戶節省燃料費用約13億元,減少CO2排放量約60萬噸,減少PM排放約74噸。
滄運一次性采購82輛海格新能源客車,是對海格新能源產品品質的認可。16輛純電動公交車上線運營只是一個開始,具備強大產品線和品質底蘊的海格客車,將為新時代下東光城市交通增添一抹亮色,引領東光城市交通綠色未來。